我国近期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领域实现了显著进展,秸秆的综合利用比例已高达88%,农膜处理率保持在80%以上,同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已连续七年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成绩均值得肯定。此外,各地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的全面治理效果,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
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分散、不确定及滞后等特性,成为生态保护的一大挑战。在农村广泛区域,污染来源众多,管控难度大。治理工作复杂,需投入大量资源与时间。因此,许多治理方案难以迅速实现,治理进程漫长且需持续探索。
推广治理措施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以农膜处理为例,尽管处理比例保持在80%以上,但因其分布广泛,确保各地均能实现预期治理效果仍存在难度。
国家层面的规划设想
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全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基于系统思维,聚焦于农业环境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它们为各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宏观指导框架。
例如,在畜禽养殖领域,规划详细阐述了如何依据种养结合的原则高效利用粪便肥料,这不仅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还降低了污染程度。针对关键流域区域,规划提出集中资源进行污染治理,并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重点解决。
依托科研项目强化技术供给
根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关键专项,开展了包括典型农区氮磷迁移转化及面源污染调控在内的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氮磷迁移转化项目案例表明,它有助于深入探究农区土壤中氮磷元素的流动规律,从而为实施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治理实践中,通过执行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南,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科学家资源,可以广泛推广绿色生产资料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关注农户需求的重要性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民普遍倾向于采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减少投入品使用等技术。这一现象提示,在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策略时,应确保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灵活的服务。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若实施方案未能满足其需求,推广难度将显著增加。以推广新型肥料和农膜为例,若忽视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操作简便性等因素,则难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接受。
提高农户积极性的措施
专家提出,应将农业补贴的发放标准与环保型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紧密关联。此举旨在增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绿色农业的主动性和热情。
若农户采纳了有助于降低化肥和农药用量之技术,其获得的补贴将反映这一举措。在民勤县,通过示范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高效施肥技术,技术实施率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户对此表示认可并积极参与。
地方积极探索全链条治理
地方上涌现出众多致力于完善治理全链条的实例。例如,民勤县通过发展农膜生产、回收及再利用,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该县采取价格补贴、技术支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等措施,确保了企业和农户的共同获益,全县农膜回收利用率已高达85%。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户和经营主体往往难以直接从中获得收益,因此持续投入的动力不足。然而,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策略已从短期攻坚转变为长期作战,监管重点也从源头控制扩展到了全过程。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新的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各位读者,你们所在地区的农村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互动,并请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