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记者在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426米矿坑现场目睹了重大工程。该矿坑内,管道正在输送尾矿砂充填料浆,以回填矿坑。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创新技术,还寄托了对这座历史悠久的矿山重生的期望。此举无疑是促进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步骤。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的历史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历史悠久,曾创造辉煌。作为新中国首座恢复生产的铁矿山,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初期,这里开采出我国首车铁矿石,并成功冶炼出首炉钢水。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矿业发展的新纪元,凝聚了无数矿业人的努力与期盼。经过多年开采,该矿已形成垂深超过400米、体积达2.92亿立方米的深凹采坑,成为亚洲最深露天铁矿。这个深凹采坑见证了无数开采历程。
该铁矿山在中国矿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存在显著促进了鞍山钢铁工业的壮大,对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崛起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昔日的大孤山铁矿充满活力,见证了无数工人世代相传的拼搏精神。
矿坑现状
矿坑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在深度达-426米的矿坑中,坑壁上的管道既粗又长,曲折延伸至底部。这些管道长度惊人,每条约800米。每年输送的物料总量高达2800万吨。矿坑内的道路崎岖难行,从入口至坑底需耗时20分钟以上。工作人员需竖立高旗以确保安全,透过车窗可见道路两侧及坑壁上的管道。坑底有3名员工正忙碌于吊车前,连接输送管道。此外,路边还停有黄色浮船,用于后续的排水作业。
矿坑景观呈现出独有的工业美学,尽管历经多年挖掘而显得凹深,但正在进行中的回填作业仿佛为其注入了新生。众多宏伟的管道和底部辛勤劳作的工人,似乎预示着该矿山将焕发新的生机。
工程概况
2023年12月30日,该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主要分为管道输送和生态修复两大模块。其中,管道输送部分已于2024年11月28日投入使用。目前,管道正持续将尾矿砂制成的浆料输送至坑底。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尾矿分选、浆料制备、输送、露天坑排水等多个专业系统,至今已基本完工。整体而言,该工程是一个系统化且全面的规划。
鞍钢矿业选用的尾矿砂源自其多家选矿厂。这种选材方式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成效显著,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并有效减少了尾矿库所需用地。此举体现了鞍钢矿业对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坚持,他们在项目规划中全面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工程意义一
矿坑回填对确保安全至关重要。该工程完成后,边坡高度将显著减少,从而切断露天采坑与地下水源的联系,彻底消除露天坑坍塌引发的突水风险。这对矿山结构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有助于为大矿向井下生产转型奠定坚实基础。若缺乏这一回填工程,矿山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将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持续开采可能随时遭遇无法控制的风险。
此方法不仅确保了矿山结构的稳定性,而且亦保障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矿工们得以在更为安全的环境中作业,此举对家庭、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均体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从生态学角度审视,该工程具有重大价值。工程完成后,矿坑将逐渐转化为172公顷的农林用地。这将显著提升土壤及植被的碳固定能力。逐步恢复矿区生态系统,为更全面的生态修复奠定坚实基础。此举对改善区域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应对气候挑战具有积极作用。
大孤山铁矿区域,以往工业活动导致的损害有望逐步得到恢复。这片土地将重新披上绿装,生物多样性有望在此地重现生机,昆虫、鸟类和野兽有望重返这片土地。
未来展望
工程进展顺利,大孤山铁矿展望光明。经过十余年,这庞大的矿坑将变为肥沃的田野。昔日的采矿痕迹将被绿意盎然的树木和草地所掩盖。从深陷的矿坑到充满生机的农业用地,这一变化显著。预计未来该区域的空气质量将更加清新,风景也将更加迷人。
鞍钢矿业在大孤山铁矿实施的项目或许能为其他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示范。此举揭示了工业发展后如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此举能否激发更多企业关注矿山生态,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