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养殖业持续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该行业传来了积极讯息。养殖户实现了由亏损转为盈利,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关乎养殖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生猪产能调控机制优化
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版)》,将全国能繁母猪的保有量目标设定为3900万头,这一调整对于行业至关重要。该政策明确了调控方向,促使产能向合理方向转变。进入3月,生猪价格触及低谷,这标志着之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了改善。此次调控基于科学分析,非盲目行动,旨在推动生猪养殖市场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政策的实施,产能调控的效果逐渐显现,为生猪价格的稳步上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能指标回到合理区域
截至4月底,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数下降至3986万头,较2023年底减少156万头,已回归至产能调控的合理绿色区间。这一变化显示出产能调整已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市场供需关系正逐步趋于平衡。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并非不利因素,而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合理调整。此前,产能过剩的风险曾存在,而此次调整确保了生猪供应不会过度挤占市场,同时也为价格合理上涨奠定了基础。
养殖扭亏为盈盈利可观
5月份,养殖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到了8月,生猪价格攀升至年内最高点,每公斤20.35元。这种盈利现象显著,前10个月生猪每头盈利20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8元。预计全年生猪每头盈利将达到约200元,而去年同期则是亏损76元。养殖户成功摆脱亏损,进入盈利阶段,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信心。盈利的上升也推动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吸引了更多养殖户将资金投入到技术改进等领域。
头部猪企状况好转
生猪价格上涨带动了养殖业的盈利增长,我国领先的养猪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普遍改善。在今年的前三个季度,21家主营生猪业务的上市公司共实现盈利265.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亏损的190.4亿元有显著提升;同时,它们的资产负债率降至60.8%,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7个百分点。在盈利的基础上,这些企业进行了策略调整,其中一些企业放慢了产能扩张步伐,改变了资金运用方向,并更加重视提高生产效率,主要资金用于补充现金流和生物安全改造。头部企业的这一转变,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竞争更加公平和有序。
养殖规模化率提高
今年,我国农业农村部预测,全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即年出栏量达到5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占比)将超过70%,较上年增长约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了养殖规模化趋势的持续增强。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实现集中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支出,并有效防控疫病。随着更多养殖户转向规模化养殖,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与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疫病防控效果良好
各地正细致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的常态化、精准化防控策略,成功遏制了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的蔓延,疫情风险得到稳定。疫病防控对生猪养殖业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若疫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将导致之前提及的盈利状况不复存在。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了生猪的健康成长,降低了养殖户的损失风险,从而进一步稳固了生猪养殖行业的整体稳定。
在此,提出一个问题供读者朋友们思考:生猪养殖领域未来可能遭遇何种困难?诚挚邀请各位发表评论、给予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