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进入封河期,今年为何封河时间偏晚11天?专家解析凌汛灾害三大阶段

2024-12-15 22:22:05来源:北方时空

12月14日午后,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公布重要信息,黄河目前已进入年度封冻阶段。这一变化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黄河的动态持续影响着周边区域民众的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

黄河封河基本情况

2024年12月14日下午4点,黄河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贺成全村河段出现了今年冬季的首次封河。目前封冻的长度已累计接近一公里。这一初步封冻数据,虽为初步观测,却对黄河封河期的开始具有重要意义。在封河期间,黄河上下游地区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相关部门和居民需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封河将导致周边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生物栖息地和水流状况等,这些变化也将对黄河未来的整体生态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黄河封河过程相当复杂。封河启动后,河流水位等水文数据将发生变动。居住当地的渔民及其他人员活动将受到限制或调整。这些人需为封河期间生活做准备,或根据政府部署调整生产生活方式。

气温影响封河时间

今年黄河封河情况受气温波动显著。自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内蒙古段黄河的平均气温普遍高于往年平均水平。这一气温升高直接延长了流凌期,并使封河时间推迟了11天。气温在黄河封河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凌情发展的节奏。与往年正常年份相比,这一气温变化并非单纯的数字差异,而是涉及众多复杂的水流和气候科学原理。

气温的波动给相关部门的防凌任务增添了新的考验。例如,在预测封河趋势、部署前期防凌措施时,若沿用传统方法,恐生偏差,引发潜在风险。为此,气象与水利部门亟需加强数据互通与协作,共同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封河时间调整。

黄河防凌安全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已开始着手处理黄河封河期间的相关工作。他们强调,必须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和封河的进展情况。此举旨在保障黄河的防凌安全。加强监测和巡测是其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工作人员需定期检查黄河河段的封河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科学调度水库同样至关重要,水库的蓄水量等关键参数的调整对黄河的水流速度和压力产生显著影响。

各部门需确保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险情和灾害。若黄河发生凌汛,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历史已有相似悲剧,故相关部门对此高度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值班人员安排和抢险救援物资的准备工作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黄河凌汛的阶段

黄河凌汛每年分为三个显著阶段:流凌、封河、开河。流凌期标志着凌汛的序幕拉开,河面开始出现冰花与冰块。随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封河期随之而至,目前黄河正处于此阶段。在此期间,冰面持续蔓延,并伴随多种复杂情况,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灾害发生。

开河期间同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原本冻结的河面开始逐渐解冻,冰块随之活动,此阶段易发生冰块阻塞河道等安全隐患。凌汛灾害往往在封河期和开河期发生,这两个重要时段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需通过专门的防凌措施进行有效应对。

凌汛灾害形成原因

黄河凌汛灾害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一旦黄河年内首次出现冰凌现象,气温的持续降低导致河面冰花和冰块数量持续增加,同时其密度和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当冰凌密度增至某个临界点,即达到一定数值时,冰块所受的阻力超过水流推动力,冰块便会在弯道、分汊、浅滩以及河道狭窄段等易于堵塞的部位发生卡滞和滞留。

冰块滞留易引发水道堵塞,进而导致水位上升,可能引发灾害。洪水可能溢出河道,淹没周边低洼地区,或冲击沿岸水利设施。这些现象并非孤立,彼此相互影响,正是凌汛灾害难以彻底防范的诸多因素之一。

黄河防凌机制启动

黄河首次出现冰凌现象标志着凌汛期的到来,黄河水利委员会随即启动防凌运作程序。在此期间,委员会将汇聚各类资源以应对可能的冰凌紧急情况。专家们依据以往经验和现时状况制定策略,涉及诸如何时以及如何调整水库操作参数等关键决策。

周边居民将遵循此机制,与政府部门协作,加强个人防范措施,例如强化住宅结构以抵御洪水侵袭。水利机构与地方当局需建立高效合作机制,快速响应并协同应对,确保黄河凌汛期间的安全。

黄河封河事件对全流域影响深远,当前防洪工作亦遭遇诸多难题。关于黄河防洪措施,有哪些细节值得改进?欢迎各位积极留言、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